為慶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六周年,學習和傳承“勇于擔當、無私奉獻、艱苦創業、不怕犧牲”的“渠首精神”,12月15日下午,鄧州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趙顯三應邀做客“工大講壇”,深情講述“南水北調與渠首精神”。校黨委書記張元,黨委副書記李學雷會見趙顯三并頒發河南工業大學“青馬星火團”顧問聘書。校黨委統戰部部長董庸昌,學校黨員、干部及教師代表、青馬星火團成員、學生代表等近200人參加報告會。報告會由黨委宣傳部部長徐朝輝主持。
報告會上,趙顯三把自己對鄧州南水北調的所見、所思、所悟、所聞分享給工大師生。他講到南水北調工程始于開國領袖的命題,歷經半個世紀的論證,伴隨著共和國的發展,歷經幾代人的不懈奮斗,終于圓夢,成為現實。南水北調工程服務于全國大局,是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所在,中線工程全長1432公里,始于陶岔渠首,沿渠北上,穿越中原和燕趙大地,直達北京、天津,給沿線人民送來甘甜的丹江水。為了服從南水北調這個大局,鄧縣的各個生產隊精挑細選出青壯勞力,自帶工具、糧食奔赴前線,投入挖土運土的戰斗,這一干就是六年!為了這一國家工程建設,鄧州人民向工地支援糧食4.5萬斤,現金一億多元,140多名民工獻出了生命,2000多名民工傷殘。上世紀70年代,鄧州市舍小家顧大家,以責任和擔當的氣魄,在接收淅川縣10752名移民之后,又把轄區內的九重、厚坡等30多萬畝耕地整體劃給了淅川,鄧州成了“隱形淹沒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線開工之際,鄧州再次接納移民30000多人,占整個庫區移民總量的五分之一,成為河南省第一移民安置大市。這充分體現了鄧州人民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高度政治覺悟和舍家報國的奉獻精神,凸顯了愛國主義的時代特色,他們是這場戰略工程的真正英雄。他總結了移民遷安中的“八難”“七抓”“六力”。最后,趙顯三強調了南水北調精神,南水北調精神是無怨無悔的犧牲精神、是大愛無疆的奉獻精神、是無私無畏的擔當精神、是吃苦耐勞的拼搏精神、是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是攜手奮進的協作精神。
會后,趙顯三與工大青年學生代表進行了熱烈深入的座談交流,現場氛圍活躍。最后,徐朝輝總結到,南水北調工程作為中國治水史上的偉大而又壯麗的一部史詩,背后隱藏著多少人的犧牲,多少人的奉獻,多少人的付出。趙顯三用在南水北調過程中的一幕幕場景,一件件故事,一個個人物,一樁樁事跡,詮釋了什么是南水北調精神,什么是渠首精神,讓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深受感動,讓大家更加了解了南水北調工程的歷史,更加清楚傳承渠首精神的重要性。今天,重溫戰天斗地,激情燃燒的歲月,在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的不懈奮斗中,我們更要弘揚好、傳承好“渠首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