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光明日報》以《保障糧食安全須重視損耗問題》為題,在第2版中國新聞獎名專欄“光明時評”欄目中,刊發河南省首批特色智庫糧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我校經濟貿易學院院長孫中葉教授,糧食經濟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經貿學院李治博士理論文章。
文章指出,“糧食損耗貫穿于糧食生產、加工、存儲、運輸、銷售和消費各環節,程度不同、成因各異,需要找準短板和弱項。”糧食種植環節,種子與播種農機的適配度不高、精量化播種機械應用有限,導致農戶為保證一定水平的種子發芽率而施用過大的用種量。糧食收獲環節,田間收割是糧食損失最大來源。干燥環節,我國每年因收儲季晾曬烘干不及時造成糧食霉變和真菌毒素超標,損失糧食達420億斤,糧食烘干機械化水平不足10%,明顯低于日本、美國等國95%以上的糧食烘干機械化水平。儲藏環節,農戶常規儲糧方式損失率最高。糧食運輸環節是所有環節中損失率最低的,據南京財經大學測算,不同品種糧食損失率為0.11%至0.38%。每年因加工導致的糧食損耗量也高達150億斤。餐飲企業加工、儲藏標準執行不到位,日常用餐過量點餐、剩餐不打包等多種因素,造成餐飲環節浪費嚴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文章從創新糧食減損技術、提升全鏈條節糧能力,加強節糧減損監管、建立常態化節糧機制,培養健康消費意識、營造全社會節糧氛圍,參加全球糧安治理、建立國際糧食減損合作機制四個方面對減少糧食損耗進行了深入闡釋。
時評一經刊發,立刻引起國內其他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光明網、中國青年網、搜狐網等多家中央級媒體第一時間全文轉載了該篇評論。
附:《光明日報》時評文章全文鏈接: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06/21/nw.D110000gmrb_20220621_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