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2年7月18日,河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劉志軍在《中國教育報》發表署名文章《新發展格局下地方大學改革發展探索》。文章強調,在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教育綜合改革是地方高校發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以我校為例,圍繞服務新發展格局,闡述了學校教育綜合改革的目標任務、弱項短板、實現路徑等問題。文章指出,地方大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應當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堅持目標引領,堅持問題導向,堅持重點突破,用創新驅動發展,努力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為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新的貢獻。【點擊查看原文】
中國教育報 2022年07月18日 星期一
河南工業大學
新發展格局下地方大學改革發展探索
河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劉志軍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世界都在探索高等教育的改革之路。我國逐步構建了覆蓋了大學辦學治學各環節、各領域、全過程的改革支持體系。在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進程中,地方大學要堅持“四個面向”,通過教育綜合改革培養更多的能為提升國家和區域競爭力作出貢獻、德才兼備的人才,主動承擔推動國家知識和技術創新的使命。
河南工業大學位于河南省會鄭州市,始建于1956年。學校入選國家首批協同創新“2011計劃”,是國家教育部門“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建設高校。2021年,食品學科與工程學科入選河南省“雙一流”創建學科,學校入選“雙一流”高校創建高校。學校擁有全國完整的糧油食品學科群和極具實力的超硬材料學科群。農業科學、工程學、化學3個學科ESI全球前1%;學校全職引進發達國家的世界著名化學家羅德平院士;現有小麥和玉米深加工國家工程實驗室、糧食儲運國家工程實驗室兩個國家實驗室;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2項。為了更好地服務新發展格局,學校按照“目標引領、問題導向、重點突破”的原則,啟動了學校的教育綜合改革。
堅持目標引領,錨定“雙一流”建設統領綜合改革
2021年河南省為了推動更多省屬大學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在中原大地構筑學科高峰,有力支撐推動國家創新高地建設,遴選7所大學為河南省重點支持的“雙一流”創建大學,學校成功入選。學校錨定“雙一流”建設戰略目標,深入開展了以“改革·創新·發展”為主題的大學習大討論活動,堅持用前瞻30年的眼光,規劃設計學校改革發展任務,提出了“12357新時代筑峰工程”。即:圍繞一個目標,弘揚兩種精神,打造三大高地,爭取五大突破,實現七個一流。具體來說:一個目標就是確保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達到一流學科建設標準,學校力爭進入“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兩種精神是指繼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努力傳承、發展工大精神,用這兩種精神鼓舞信心、激發斗志、凝聚力量。三大高地是指通過主動對接國家和河南省經濟社會重大發展戰略,把學校打造成為全國相關行業和河南省的人才高地、創新高地、開放高地。五大突破是指在高層次、高水平人才、學科、平臺、項目和成果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七個一流是指通過5年或更長一個時期的努力,使學校在內涵發展上實現“七個一流”,即:建成一流育人體系、一流師資隊伍、一流創新生態、一流社會服務、一流治理體系、一流開放辦學、一流大學文化。
學校通過實施“12357新時代筑峰工程”,確立“雙一流”奮斗目標,提綱挈領、統領全局,為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有力的抓手。
堅持問題導向,找準弱項短板謀劃綜合改革
學校黨委和全校干部教師,用自我革命的擔當精神,查找了當前制約學校高質量發展的三大癥結。
一是“雙一流”學科建設力量不聚焦。學科建設的龍頭作用發揮不突出,存在“學科體系行政分割、學術資源碎片化、領軍人才缺乏、學術梯隊不合理”等現象。
二是思政育人缺乏整體合力。思政工作格局存在“條塊分割”、思政理論課程創新不足、“三全育人”體制機制不完善、落實“五育并舉”有弱項等短板。
三是教育評價機制亟待完善。教師評價和大學生學業評價、綜合素質評價,存在偏重量化指標、評價方式單一等問題,評價結果沒有得到充分運用,教育評價的導向作用發揮不充分。
學校針對這三大癥結,積極開展相關體制機制的重塑性和重構性改革,力求從根本上激發內生活力。
堅持重點突破,聚焦關鍵任務推進綜合改革
學校的總體原則是,以一流學科創建為引領,堅持以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為抓手,聚焦內涵發展關鍵任務,努力實現三個方面的重點突破。
一是建立健全一流學科創建體制機制。按照“大部制”改革思路,成立糧油食品學部,部主任由分管學科建設工作的校領導擔任,主要發揮學術組織職能,負責優化整合糧油食品、生物、化工等相關學院學科資源,實現信息、資源和成果共享,搭建更為廣闊的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發展平臺,全力沖刺“雙一流”創建目標。同時設立學科建設辦公室(“雙一流”創建辦公室),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兼任糧油食品學部的常務副主任,負責落實學部日常工作,承擔規劃配置學科資源、推動跨學院科研合作、落實學科協同育人、服務學科特區建設等任務。支持組建高水平創新團隊,整合創新資源、凝練科研方向,建立重大項目“揭榜掛帥”機制,鼓勵開展多學科聯合攻關。建立“學院、學科研究院、產業研究院”共同體,聚焦產業重大技術難題,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增強創新源頭供給能力,重塑學校在全國糧食行業中的優勢地位。
二是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實行學工部和研究生工作部合署辦公,組建新的學生工作核心部門,建立包括學校宣傳部、學工部(研工部)、教務處、校團委、馬克思主義學院在內的“思政聯席工作制度”,從體制機制、要素投入、支撐保障著手,精心打造政治過硬、數量充足、學科交叉融合的思政教育鐵軍,深入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積極探索“雙院協同育人”的有效途徑,努力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三是完善教育評價體系。加強和改進單位評價,建立健全目標管理運行機制,構建權責對等、高效協同、充滿活力的“院辦校”模式;對標“雙一流”建設標準,優化設置約束性指標、競爭性指標和突破性指標,根據難易程度確定權重系數,完善評價統計、監測和公示制度,實施精準高效的過程管理,確保內涵發展核心指標落實落地。進一步完善教師評價,重點加強對師德師風、教學工作質量、育人工作質量、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質量的評價;堅持質量導向,完善綜合量化指標體系,突出教育教學實績,妥善處理業績數量與質量、水平與效益的關系;建立健全教師分層分類、多元參與評價機制,為教師分類發展提供機制保障。全面落實“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設立學生測評中心,構建能力與知識考核并重的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完善學習過程監測、評估與反饋機制;加強對大學生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質量和效果的評價,充分運用評價結果改進教育教學工作,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在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地方大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著力為地方和行業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高校,應當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堅持用改革解決問題,用創新驅動發展,努力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為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