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化學化工學院師生連續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系列學術論文。其中,以我校化學化工學院博士研究生張雅琪為第一作者、何麗君教授為通訊聯系人在化學、工程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中科院一區TOP,影響因子24.319)和《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中科院一區TOP,影響因子16.744)上相繼發表了關于高效降解黃曲霉毒素B1(AFB1)的最新研究成果。
AFB1是一種廣泛存在于農產品中的強致癌性物質,有效去除AFB1的污染對于保障食品安全有重要意義。在以″Highly efficient adsorption and 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aflatoxin B1by a novel porous carbon material derived from Fe-doped ZIF-8″(https://doi.org/10.1016/j.cej. 2022.135723)為題目的研究中,使用Fe-ZIF-8衍生的共摻雜多孔碳(Fe/N-PC)作為過氧單硫酸鹽(PMS)的催化劑,首次用于高效降解AFB1,為簡單高效降解AFB1提供了一種很有前景的技術;在以″Construction of a controllable and dispersed Fe3O4-based catalyst using ZIFs as a spatial support for highly 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aflatoxin B1″(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2. 121818)為題目的研究中,制備了分散性好,比表面積和孔徑可調的Fe3O4/ZIFs催化劑,實現了AFB1的快速、高效降解,且為提高Fe3O4的催化活性提供了一種簡便的方法。研究表明1O2和O2??是降解AFB1的主要活性物質,采用液質聯用技術鑒定了降解體系中的AFB1降解產物,并推導了可能的降解路徑。部分研究成果被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ZL202110751950.8)。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 32172290, 21577031)、鄭州市科技協同創新專項重點項目的支持。
以化學化工學院王剛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作者,碩士研究生楊帥為第二作者,以河南工業大學為第一通訊單位分別在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和《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各發表研究論文一篇。
″Sulfonated graphene oxide doped sulfonated polybenzothiazoles fo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https://doi.org/10.1016/j.memsci.2022.121239)在《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雜志發表,《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是膜領域的國際權威期刊,中科院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為10.53。該論文報道了用于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磺化氧化石墨烯摻雜磺化聚苯并噻唑質子交換膜的合成和表征,結構設計新穎,是摻雜磺化氧化石墨烯的磺化聚苯并噻唑質子交換膜的首次研究。其中含有磺化度為62.5%的磺化聚苯并噻唑摻雜了3%的磺化氧化石墨烯,在80℃和100%相對濕度下,質子電導率和能量密度分別為0.139 S/cm和519.9 mW/cm,超越了商品化的Nafion 212膜((0.133 S/cm, 413.2mW/cm)。″Sulfonated polybenzothiazole cathode materials for Na-ion batteries″(https://doi.org/10.1039/d2cc03444a)是王剛副教授為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作者發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雜志的論文,《Chemical Communications》是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化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自然指數(Nature Index)收錄期刊,影響因子為6.065。該論文報道了磺化聚苯并噻唑首次用于鈉離子電池陰極材料的研究,該陰極材料結構設計新穎,性能優良,在30 mA/g下,經過350個循環以后,仍然能達到103 mAh/g的放電容量。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U1904171)和河南省科技攻關計劃項目(No. 222102240032)的支持。
上述系列科研成果集中彰顯了我校在研究生創新教育方面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將有力推動化學學科與食品學科與工程學科的交叉融合和內涵發展,為學校的″雙一流″創建作出積極貢獻。